講道題目:感恩與傳承         陳勝三牧師          主後2010年4月4日
 
在復活節的時候,特別用了這個題目是因為上次我們獻堂的時候也是復活節,頭一次的獻堂也是復活節;在1898年第一次的獻堂,1998是第二次的獻堂都在復活節。明年本會將慶祝設教120年活動,辦在4月17日,主題就是“感恩與傳承”。長執會訂這主題,實在別具意義,因為不管是平常大家的生活,或是咱教會過去的歷史,是有許多值得感恩的;同樣的,也有許多美好的信仰事蹟,應該述說,作為世世代代的傳承。今早就與兄姐一起來分享這信息。

對上帝感恩,是咱身為上帝的子民應該要有、應該要存的心,如詩篇一百零三篇:第一節到第五節“我的心神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若佇我內面者,亦著稱頌伊的聖名!我的心神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得伊一切的恩惠!伊赦免你攏總的罪,醫好你攏總的病。伊救贖你的生命脫離死無,用仁愛及慈悲做你的冕旒…”。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我的心神哪!你不可忘記得上帝的恩惠;所以咱要做一個感恩的人。

舊約聖經中,為什麼猶太人一定要過逾越節、住棚節呢?因為在猶太人還在埃及時,那一天全部埃及人的長子以及所有頭胎的公牲畜,全部都死了,唯獨猶太人不管人或牲畜都沒事。他們蒙上帝的救恩得以出埃及,從身為埃及人奴僕的身分逃脫,並進入迦南地那個美好的地方,來成立自己的家園與國家。為什麼有好好的房子不住,要在住棚節的時候特地搭一個棚子在裡面住好幾天呢?因為上帝的帶領,得以在曠野中行、住布棚40年之久。因此他們世代紀念不可或忘,藉節期如逾越節、住棚節…等節慶,不只是紀念過往發生的事件,也再次向神謝恩,更藉此述說歷史(上帝的作為)來達成對後世子孫的教導與信仰的傳承。新約聖經也勉人要“著常常歡喜,著祈禱無息,凡事感謝”(帖前五:16-18),聖經裡面是說凡事感謝,不是只有需要感謝的時候才感謝。聖經也說“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上帝”(以弗所五:20)、“凡所做的,或是講或是行,攏著佇主耶穌的名來做伊,也對伊來感謝父上帝”(歌羅西三:17)。今天特別要來提起幾項要跟大家來分享的事情。

 
一、感恩事蹟:

馬偕博士帶來拯救的福音:咱的福音,是馬偕帶來台灣的,感謝神的恩典賜下獨生子耶穌降世拯救罪人,更感動馬偕獻身立志成為宣教師,決意向不認識救恩的人傳福音。馬偕不是台灣人,是加拿大人;他要來台灣之前也不知道台灣這個地方。不過感謝上帝激勵了他,讓他立志成為宣教師,要去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來傳福音。加拿大那邊的長老教會問他:那你要去哪個地方?他說他也不知道。教會就建議他跟著英國宣教師一起宣教。

他先到了台灣南部,看到已經有傳教的事工開始在進行了,英國宣教師1865年來到台灣宣教。後來即在1872年3月9日來到淡水,努力在台灣北部盡所能的宣教。一個跟台灣完全沒有關係的人,決志獻身來到台灣宣教,真的要感謝上帝。約1878年前後的某日,有現為指南里的茶農張迺鴻,當時他挑茶途經新店屈尺附近的甲亭埔,適逢馬偕在講道,他引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見若著磨擔重擔的,來就近我,我會讓他得著安息…”這經文很吸引張迺鴻,他便停下來聽道,心深受感動而信主,此後便在主日到新店教會禮拜。又感謝上帝的是,剛好張迺鴻長老那個時候是,在當地頗富名望,曾任保正,應該算是現在的村長。他不僅自己得救,也帶家人信主,更將福音傳給同村的張建孢、張進來、張坤、張三旗、張迺妙、張海水、張迺省…等。這就是本會初期的信徒。

由於到新店禮拜實在路途遙遠,乃於1891年在渡船頭(現政治大學堤外運動場附近)租房子聚會。地點選的很好,因當時石碇、深坑、木柵等地區的交通運輸都是靠景美溪的水路小船,而該處正是河床寬廣水流較緩,船隻可停靠的地方,指南里的居民也在此搭渡船進出。於1897年購得現址,並於1898年4月13日(復活節)獻堂,且改名為木柵教會。感謝先人的眼光與氣魄,信徒都住山上,但真的是很感謝他們,竭盡所能的買下當時木柵這個最精華的地段,甚至到現在也覺得這個地點是最好的地方,這麼開闊,交通這麼方便。這都要感謝上帝,也要感謝這些聽了上帝福音之後,隨即將這樣的福音傳遍開來的人們。

二、建堂的奇妙:

老實說,我1973正月初一來到咱教會,那個時候要進出要跨過一條小水溝,現在想起來是有點不可思議啦,那條水溝還要先經過市場,所以那條水溝可以說是非常的髒,真的出入是很不方便。那時的房舍也是非常的簡陋,室內的地板又比外面要來的低一點,十分潮濕。這一切真的都要感謝,因為我們領受很多上帝的恩典,超過我們所能想到的。

教會能由當初的簡陋且不敷使用,到現今的這座功能齊全的禮拜堂,實在充滿許多的艱難困苦,也體驗到神奇妙的作為。現址及現今之行政中心土地共有三千餘坪,本來這個地方是叫木柵鄉,到1968年行政制度編入為台北市管轄的時候,早於1969年初即被編列為行政機關預定地,且於1985年 12月底在區公所公告依法徵收領取補償費。當時大家開始著急,想說是不是要趕快找個新地方,不過實在沒財力購地。當時張約旦長老,是一個很有威嚴的一個人,不僅說話大聲,說起話來又中氣十足,每次大家開會論來論去在找地方要把教會搬家的時候,他就不太高興的說:每次你們都討論要搬地方,教會就明明在這邊,為什麼要換地方。他更說咱古早的祖先好久以前買了這塊精華的地,為什麼要讓這塊地到我們這一代的時候失去?長執會也是很頭痛,一方面是政府要徵收,但是一方面說的有道理,這塊地很有歷史價值,失去了實在愧對早期的信徒。於是大家就想辦法來保存這塊地。

後來緊急於1986年2月2日遞出第一分信徒聯名陳情書,雖經四年之久多次的挫折與打擊,但信徒用心迫切的禱告、上帝幫助,終在四年多的奮力之下,1990年7月2日核准以“文化資產保存區”之名保留下來。建堂的建照又歷經多次的審核及修改,而在1994年3月13日破土動工。興建期間還是屢遭困難與阻撓,甚至停工修改工程設計。而空間的使用、裝潢、… 等還是波折不斷。咱真的很感謝上帝,終於最後蒙神帶領終在1998年4月12日(復活節)滿心感謝與讚美中獻堂。

 
三、佳美腳踪:

接下來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幾個人,不好意思,我沒有辦法每個人都提出來講,不過有幾位,有特別的地方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張約旦長老:
第一個要來提起的是張約旦長老,剛才已經有跟大家稍微提過了,他是一個敬畏上帝,以上帝為第一要緊、第一優先的,你看他禮拜日來做禮拜,絕對不會隨便穿,絕對是整整齊齊的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穿西裝打領帶。一個要種田的人,一個從山上走下來會流滿身大汗的人,來禮拜堂他一定提早到位,因為他敬畏上帝,把上帝的事情當作第一要緊。剛才也有提到,當這塊地要被徵收的時候,就是他說了這麼一句話:一百年前祖先都在山上,為了信仰買了這塊精華的地段,今天我們這代卻想讓這塊地就這麼失去,他覺得這塊地很重要。那個時候他跟我說,牧師呀,你如果有要去哪邊做什麼事,你隨時打電話給我,我絕對陪你去。所以不管去哪邊做什麼事情,跑到什麼地方,他一定陪我去,所有的費用都他付。他要做很多事情,但是不管什麼事情,他都願意馬上放下陪我去。1969年,山上下大雨,發生走山;約旦長老跟咱教會很多人的厝,都這樣被泥土吞噬,約旦長老的厝也都不見了。當發生走山,房子就要覆滅了的時候,你會搶救什麼東西?通常都是拿家裡最值錢最重要的東西吧,而約旦長老拿什麼?拿咱教會的紀錄簿冊,還好保存了這個,我們才有這一段歷史。什麼最重要,上帝最要緊。

他不只這樣,每一年的正月初一,他都跟教會說:來我家家庭禮拜。其實他是藉著生日宴會禮拜,邀請親戚朋友來參加,然後他跟牧師說,這些人裡面還有些人沒有信主,盼望能通過牧師的信息,讓這些人能夠信主,希望藉這機會來對那個人來傳福音。

他也是一個敬愛上帝奴僕的人,其實他自己的工作很忙,以前的人在炒茶葉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還有機器溫度可以來控制,以前真的是用大鍋子下去炒的。所以常常都是全身滿頭大汗,沒有穿上衣;牧師去拜訪他的時候,他都是趕快把汗擦一擦,衣服穿好,袖子拉整齊這樣。我都會跟他說沒關係,但是他都說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對牧師不敬,怎麼可以失禮?他也會將他所炒的茶葉,最好的那些送給牧師享用。長老娘也是十分好客,每次牧師去拜訪的時候,她就直接去廚房準備,走的時候不吃一頓還不行,不能離開。

張文輝長老:
第二個我要來跟大家介紹的,是張文輝長老。他信心十分的堅定,又是一位愛主的長者。記得當初在爭取這塊土地保留權的時候,終於到最後有了盼望,市政府說要開協調會。結果開會的那天,本來想說有點盼望了,各個單位卻又推說不可行。那陣子我真的是覺得身心靈全身無力,那個禮拜的講道也請外面的講員。禮拜結束以後在舊堂的馬路上,文輝長老把我的手牽著說:“牧師呀,免煩惱,人有阻礙,上帝有能力,靠主得勝。”那是很大的安慰跟力量。

在建堂期間,我去了兩次其他的教會募款後,文輝長老對我說,牧師,您打算募多長的時間?我說,約一年。就是最多也只有二十幾個教會,總計頂多一百多萬元。他問說:總預算是多少?我跟他說大概至少要四千萬。他說:四千萬的預算,相對的一百多萬也就不算重要了,何況牧師常不在,信徒的心也比較不安,我們自己打拚一點就好了,上帝的殿沒有蓋不起來的,放心。後來他把自己到期的定存,大概將近五百八十幾萬,以不記名的方式獻給建堂,大概前前後後奉獻了超過千萬。他不只是說說,也是實實在在會去這麼做的一個人,給人很大的信心跟鼓勵。

廖秀蘭長老:
廖秀蘭長老:從我開始到文山的時候,廖秀蘭長老就開始在當長老了。我到現在37年了,廖長老大概做長老超過40年了。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長老,做40 年。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做長老做不厭嗎?其實愛上帝怎麼會厭呢?廖長老到今天,熱情滿滿,充滿活力。課輔班,婦女團契,萬芳醫院的志工,充滿活力,對上帝的真道用心在追求,也用力氣在教導,實在讓人欽佩,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情在服事上帝。

蘇坤郎長老
咱的蘇長老,建堂的時候,其實蘇長老剛從台東搬來沒幾年,那個時候我跟長執說,我不要當主委,我會去參予做事,但是要跟生意人打交道講道理我實在沒有辦法,那個時候沒有人敢擔,想來想去沒辦法,跟蘇長老拜託之後,蘇長老把這個重責大任扛了起來。剛來沒有多久的蘇長老,很有勇氣的扛下這個責任,這值得大家佩服的地方。

政大學生
我們也很感謝主,讓教會發展的時候,讓政大的學生在這出入。我剛來教會的時候,咱教會的青年團契就是政大的學生,咱主日學的老師就是政大的學生,咱的聖歌隊就是政大的學生。沒有一個政大的學生喊累,這些學生畢業後成為教會很優秀的長執,更有獻身為傳道者的,如杜榮哲、劉錦昌、洪健棣、駱昆和、林淑美,及現仍在讀神學院的蔡孟勳。
   
說了這麼多人的事蹟給大家,是要跟大家分享這些好的信仰行為,希望這些好的信仰能夠得到傳承,在我們的中間,咱來學習這些人好的信仰,咱來通過這樣來歸榮光給上帝,給咱的教會在慶祝活動的時候受激勵,讓咱的教會在這塊地面上更加的興旺,將得救的人多多加添在上帝的國度之中。希伯來書十二章第一節說:有許許多多的見證人,圍圍在我們的四周圍。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這麼多美好的見證人,也希望我們能夠通過他們的信仰來受激勵,努力向上帝的國度來前進。

http://120.bunsan.org.tw/ho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用心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