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慢慢能體會過去父母的心情
雖然我現在還沒小孩
過去父母讓我學了一堆才藝,無非是滿心期待
鋼琴、書法、繪畫、心算、寫作…不勝枚舉
然而最常聽到母親失望對我說「給你學了那麼多,一點成績也沒有,還不如把錢丟到池子裡,還會咚一聲,有所回應」,這心情是期許
近1年了吧?曾經介紹過的「磚賣店」,慢慢看見地方的努力,文化創意產業的萌芽讓傳統工業有了新意,是傳承、是工廠觀光、是創意研發、是流行時尚、是建築藝術…是什麼都行,重點就是要有心去落實執行,政府經費有時很短視,需要一下子看到成效,然而文化的經營、產業的萌芽卻要用心去灌溉、等待、努力
動線改變了,環境變好了,產品多元了,遊客營收也跟著成長
政府經費的注入不就是希望丟進去可以看到成果,然而看到的不僅僅是漣漪、水花,甚至帶動區域經濟的活絡與志工的經營,拉開你的眼界,可以看得更遠更寬廣,就會有進步的動力,別把政府當凱子,一份計畫想拿原民會、勞委會、文建會、內政部經費,巧妙的資源連結與規劃,才能永續經營
這是不容易的
就像遠在197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後山開始協助原助民服務,以時間、訓練、補助等走入部落,成立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從社會問題(土地、信仰、雛妓、酗 酒)、經濟問題(就業)、家庭問題(社會福利、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這些地方工作每個階段政府單位不見得參與及協助,這些卻是實實在在的過程
透過東台灣工藝傳習,結合部落工藝,織布、木作、琉璃、陶藝、彩繪…等,尋找整合努力的可能性,就像太麻里新興、北里部落的木工坊、布工坊,在過去從悲情的關懷邁向文化創意產品,打開窗、開啟門就是要讓部落邁步向前,從工作中找到的自信與尊嚴,從改善的工作環境裡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政府的資源終是多寡不定,然而在社區、部落要走的卻是一個永續持續前進的腳步,天助自助,努力就能夠被發現、被肯定
==回應===
先人種樹後人乘涼
文化產業就是這樣的存在
台灣文學的發展也是如此
眾多學術界有名聲的老師
為了台灣作家和台灣的歷史資料奔走
舉辦各式各樣的訪談、講座、研討會
甚至出資、找經費、架設網站交流資訊
他們的努力才讓台灣文學能漸漸的被人認識
如果我們持續的耕耘台灣文學
我相信,台灣文學有一天不會再是邊緣文學
而是成熟又壯觀的一派文類
為了台灣的歷史意涵
身為學者的我們,非加油不可了。
成功不必在我
只要盡全力問心無愧做自己覺得有意義且快樂的事情就可以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