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郝明義。《越讀者》。台北:大塊。2007。

影 印:P6~9、P14~15、P34~37、P46~47、P50~53、P66~67、P86~87、P90~91、P122~125、 P128~129、P154~155、P158~163、P166~169(邏輯力)、P172~173、P192~201、P216~219、 P228~229、P232~235、P246~247、P254~255

掃瞄:封面、目錄、P12(上)、P43、P152、P155、P156、P164~165、P177、P241、P245、P253、底頁


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P169
文字是單位面積裡濃縮意象最高的媒體,詩就是單位字數里濃縮意象最高的文字。P121
小說是需要赴約的,而詩是與你邂逅的。P121

逛書店、瀏覽書架,有個挺好玩的現象,就像我們對陌生人或動物一樣:當你不關心的時候,你就沒有感覺。有些書明明一直擺在書架上,由於你對那類主題沒興趣,於是它就像從來沒出現過;一旦興趣來了,相關的書馬上浮現。P11~12
好奇心是沒有止境的。你首先必須看見他者,才能觸摸到這個世界;知道了這個世界,你或可初步瞭解自己。正如愛書也很會讀書的唐諾所言,下一本書就藏在你此刻正讀著的這本書裡面,而這種動力基本上是非功利的,沒有人要你這樣,你也不一定要證明什麼,你只知道,唯有通過這種非常私我的、綿密的內在對話,你才會感覺你像個完整的人。P14

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何況在這網路時代。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P24
為 了讓別人有個參考,不必浪費這麼多時間,我在臺灣商務印書館任內決心出版這本書的中文版,也成了合譯者之一。之後在那本書的譯序裡,我不免惋惜地提到「如 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時期,就能讀到這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那我會節省多少閱讀的冤枉路?」P28【查理•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

因此,我們的學校教育,尤其從中學教育開始,不會教我們如何處理「閱讀」,而只是教我們如何處理「課本」──有助於提升考試成績的課本。P31
我 們很容易忘記,中學生的心智,也進入了一個發育的關鍵期,而閱讀,又是心智發育的關鍵因素。這時的他們,已經脫離幼年必須父母陪伴讀書的階段,也被小學階 段提供的基本字彙充實好自行閱讀的能力。如同身體的成長已經讓他們渴望可以獨立行使,心智也是如此。所謂少年人「血氣方剛」,所謂少年人之所以會有「叛逆 期」,不就是因為他們在吶喊,他們也有自己對人生、對環境、對世界的意識與思想,需要給他們一個自我探索的空間?P31
期待孩子身體發育,卻希望孩子頭腦裹小腳,是很矛盾的。P32
【台 灣的教育破壞了孩子對人生的想像】台灣的實況是,我們在告訴少年人,最起碼在他這六年中學的時間裡,他人生最大的圓就是學校的教科書。這個大圓裡面有很小 的一個圓可以是他的課外閱讀。然後小圓裡又有一個更小的圓,剩下來留給他當作對未來的好奇與想像。……當一個少年人對人生未來沒有多少好奇與想像的時候, 的確,閱讀考試用書以外的書,對他也沒有多大吸引力了。P35

那次調查有一個題目是閱讀的動機。調查發現,在閱讀動機中,「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的因素,普遍不受重視。而(大)學生階層因為「無聊╱打發時間」的因素而閱讀的比例,甚至比其他職業階層更多。P36

出了社會,體認到自己對閱讀的需要,開始渴望閱讀,有不少好處。譬如:你有可以供給購書的收入了。更重要的是,你真的是因自己的需要而開始讀書了。但是社會化的閱讀也有兩個缺點:
1、    你的閱讀習慣已經從中學的六年加大學的四年,錯亂了長達十年之久。現在要調整,可能四顧茫茫。
2、    你有自己的工作。不像學生時代,閱讀就是你的工作。而工作之外可供閱讀的時間,可能是相當受侷限的。
於是,很可能,你更想努力閱讀。但是越想閱讀,越是感覺到排山倒海而來的各種需要你眷顧、光臨的閱讀內容。很可能手足無措。P42~43

譬 如,一個理想的過程是:小學,建立充分的識字能力與自己閱讀的基本能力;中學,開始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然後由其中發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決定進大 學攻讀相關的科系;進了大學,主修科系是建一條專門的閱讀門徑,選修及旁聽則建立間接但相輔助的廣博;大學後教育,或出了社會的自修教育,則沿著已經開好 的途徑繼續往前開拓,還會隨機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異草,讓自己左右逢源,另闢蹊徑。如此,不但路程越走越寬,在知識這座密林裡可以通暢的路也越來越多了。P44
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P48

【主食閱讀】同樣的道理,閱讀的時候,也不能把那些教科書、企管書、理財書、電腦書、語言書、如何與家人相處書、如何與同事相處書、如何上進書、如何面對人生書等等,當成閱讀的全部。……只吃主食,一來容易營養不良,二來離發展美食家的品味遙遙無期。P56

如果說主食的閱讀,是為了尋求職業、專業、生活、生理、心理上,一些「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那麼美食閱讀的特質,就是雖然不求針對人生的現實問題,尋找直接的解決之道,然而,卻會從一個間接,不過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本質是什麼。P60
現 在我們所熟知的教科書(textbook),是從西方傳來的。15世紀中葉,古騰堡使用活版印刷術之後,歐洲開始進入知識普及化的過程。之前,中世紀的書 籍,都是手抄的。因此書籍的製造與內容的詮釋權力,都掌握在僧侶的手中。有了活版印刷之後,書籍的製造不但脫離了僧侶的掌握,可以拉丁語之外的歐洲各地語 言來製造,還可以大量地製造。書多了,可以詮釋書的內容也不再屬於僧侶專有,因而各種知識都需要大量的教師(teacher),教師,則需要教科書,因而 有textbook之誕生。所以早期的教科書,不是給學生的,而是給教師用的。P74
考試參考書就是主張考試要來的時候,連高密度的維生素都不夠用了,因此,必須使用類固醇,或興奮劑。而那些號稱幫助考前最後衝刺的補習班,則是提供大量類固醇與興奮劑的轟趴。P76~77

我很同意林語堂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P78
換用我的閱讀就是飲食的說法,就是世界上沒有什麼食物是你必須吃的。你應該進什麼飲食,應該看你欠缺什麼,需要什麼。因此,在我自己成長經歷中,對我影響很大的那些飲食,對你可能完全沒有意義,所以,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推薦──除非是先說明某些需求,並說明我的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但那樣,話又可能講得太長了。別人要的,往往只是一些書目。所以我難以回答。P78
1545年,古騰堡在德國開始活版印刷的時候,歐洲經歷了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期。……在這樣一個困境中,活版印刷所打開的局面是震撼的──活版印刷書籍取代手抄本書籍,加快加大知識的傳播──之後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以及再後的工業革命,都莫不和這一波閱讀革命所引發的知識革命有關。P92

網路出現,則許給了每個人一颱風馳電掣,無遠弗屆的跑車。還是插了雙翼的蓮花跑車,從此,步行的空間與地理界限,不再存在。有了跑車,沒有理由不使用這種交通工具的方便;但有了跑車之後,也不表示每個人都不需要走路了。重要的是如何適當地交互使用
用旅行來舉個例子。有了跑車之後,(除非有特殊目的)堅持要去千里之外的一個地點也要步行,是浪費時間;但是到了目的地,只開車晃個一圈,不肯自己下車,尋幽探微,也是浪費時間。P99

詩、小說,是感性的事。從感性越界到理性,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哲學。
由於哲學和詩一樣,是被廟堂化的代表,高高在上,所以很容易令一個普通讀者望之卻步。事實上,一個普通讀者,找到一本他需要的哲學書,一點也不難。因為判斷的標準很明白:讀了這個題目的這一本哲學書,是否能夠幫助他在這個題目上思考得更清楚。幫助我們思考得清楚,是哲學存在的目的。沒法幫我們思考清楚的哲學書,是不需要的。P122
我們對歷史的胃口,都被學校的教科書、參考書給破壞了。那麼多事件、年代,讓學生死背硬啃下來,誰要再談歷史都要色變。P127

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有錢。因此,再少的時間,也要留一些給閱讀。不給閱讀一些時間金錢,它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我們經常買書,但是買的書不等於讀書,所以,除了買,還要實際開始讀。「每天決定去讀一點,即使是幾段也好,假如你每天能有十五鐘的讀書時間,一年之後你就可以感到他的結果。」美國一位教育學家賀瑞斯•曼恩(Horace Mann)這麼說過。P159
不論是對一個上班族,還是在學校的中學生來說,日常大部份時間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要真正讓自己有越來越充裕的時間可以使用,就得有意識地注意自己時間裡,哪些是可以用來閱讀的「零錢」,哪些又是「整款」。然後把「零錢」和「整款」分別對待。譬如,「零錢」時間,用來閱讀一些篇幅不長的雜誌、報紙、網路資訊;「整款」時間,用來閱讀一本完整的書、幾本相關主題的書,或是交叉使用書與網路的某個閱讀主題。P160

我不能不又提一下我們的中學教育。會理財的人,知道如何把自己零碎的金錢,存成整款。不會理財的人,卻會把整款破散成零錢,再化為烏有。P161

Remember,只是在某種刺激之下,記憶中的事物從潛藏中重新浮現出來。但是recollect,則隱含了把需要記憶的事物,仔細收集(collect)妥當,然後在需要使用的時候,重新取出來使用,因而也就是「re-collect」。…… 這麼說來,我們就知道,在各種外掛記憶載具如此多樣的今天,在各種數據、資訊與知識以各種媒體充斥於我們四周的今天,我們對於記憶,最重要的焦點,不在於 如何remember,而在於如何recollect──而要懂得如何re-collect,當然就得先要知道如何collect。P167

我們對「圖書館」需求的基本特質有三:第一個需求,想找一本我們知道,手邊卻沒有的書。第二個需求,想找一本我們有某種需求,但卻不知如何找起的書。第三個需求,想從一本書之後,多瞭解其他相關的書。P180

所以,讀懂就是讀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應該可以簡明扼要地說出來。雖然一些思想結晶的經典,作者想要說的事情濃度很高,可以稀釋出來的東西也很多,所以顯得複雜,但是如果沒法簡單地說出來,就是還沒讀懂
講得出來的意思是,不能看筆記,要能夠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事情講得出來,又可以寫得出來。
很多人怕書讀不懂,因而不願意接觸一些看來,或自己覺得難讀的書。
但是應該有心理準備,讀得懂、讀得明白這件事,一定是經過不明白而來的。很多書,尤其是美食閱讀,就是如此,必須花時間,有一個過程。P201

同時跟許多書籍的作者對話,是「主題閱讀」之成為「主題閱讀」的面貌,然而其根由,卻是那對某一個問題的強烈好奇心。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強烈好奇心,後面的事情,不會發生。P203
由於接近飢渴的好奇,而開始搜尋各種書籍與資料,是「主題閱讀」的必須。
然而,光是這樣還不夠。搜尋各種書回來,從網上抓各種資料回來是一回事,有沒有閱讀,如何閱讀,以及有沒有能力掌握閱讀的重點與效率,以致於最後找到可以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則又是另一回事。
正 因為要同時閱讀這麼多書和資料,所以你必須明白哪本書是你要全書讀完的,哪些書是可以先只讀一個章節的,哪些書是可以先讀一個段落,哪些書是可以先放到一 邊去。在網上查的資料,你也要明白哪些只是引向其他線索的雜訊,哪些是書籍裡也不及收錄的新發現與新資料可以最先或最後來讀。P204

作家蔡志忠說:「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便可達到顛峰。」因此,他主張,「人生像走階梯,每一階有每一階的難點。無法克服難點,再怎麼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無進展。」P224
往前跨一步,就是在你原來感興趣的閱讀領域,往原來你覺得深奧而不願意碰觸的方向走一步。如果你本來就愛讀小說,那麼跨一步,接觸一下文學批評與理論就是了。P225
阿諾德•貝內特說:「要想培練心智最重要的關鍵卻正是那種吃力,費勁的感覺,而且是一種你既處心積慮想完成,又有點想規避的工作的感覺。」也因為會吃力,千萬不要又就此放棄。即使是看不太懂的書,先從頭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P225
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來感興趣的閱讀領域,往旁邊先前覺得有點距離的領域跨一步。研究美術的人,往人類學或神話學跨出一步;研究經濟學的人,往法律或政治學跨出一步;研究醫學的人,往生物學或神學跨出一步,都是了。P225

1980年末之後,台灣隨著政治的解嚴、經濟的起飛、出版的國際化、媒體的多元化,使得我們擁有了從沒有過的開放而自由的閱讀環境。但是,長期影響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因素,不是短短十來年時間所能彌補或是調整得過來的。P239

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對「第三類文盲」的定義。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以為會識字、上網,讀過大學就沒事了。如果我們相信隨著人類文明與進化的程度越高,閱讀條件與環境越來越豐厚,我們對「文盲」的定義應該也不斷更新,標準也應該不斷提高的話。P249【譬如說,在「網路」與「書」所並盛的這個時代,不知如何享用閱讀所帶來樂趣與機會的「第三類文盲」?】P249
何況,人生又不只是財富這件事。我們也許不會損失什麼,只是會失去一些機會。譬如,像莫洛亞說的:「每個知道讀書方法的人,都有一種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豐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內容充實,富有意義,而具興味。」P250


==心得===
為了籌備教會的好書報報活動
我維持了寫書摘的習慣
並且努力的去找對我有幫助且我認為很棒的書

不過,我很清楚
如果不能先瞭解閱讀的意義
那一切都將毫無果效

正因為我已經經歷過,所以我更需要追溯
怎樣的環境使得人們不喜歡閱讀
什麼原因是人們閱讀上的困難點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
我就知道,這是我要的書了

因為我從室內設計的閱讀中體會到很多有趣的道理
有些可以運用在人生態度,有些可以用在寫論文上
(我的閱讀經歷還滿多可以講的,有機會再寫文專論)

同時,作者善於比喻來證明越讀的交互影響
用時間和金錢來比喻閱讀如何累積和分配
用飲食來說明閱讀的份量和種類
用買書和逛市場來做比喻。
因為是作者自身透過越讀和思考得到的歸類,所以很貼切。

我滿認同:
閱讀不該有界限
越界是必然的結果。




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
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
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我知道閱讀是要花腦力的
是需要花時間的,而且功效無法馬上呈現
不過,閱讀卻又是多麼寶貴,而且又是最容易取得知識的途徑。

*
在社會之中做有用的人,就是讓自己從群體生活中得到的,與自己對群體的貢獻平衡。他既是一個人,一個有慾望、情緒、想法的人,他在群體中得到的與貢獻的並不是看得見的財物,而是使自覺的生活更趨寬廣深化──能夠更深刻地、更有紀律地、更開闊地實現生活的意義。P59

作家蔡志忠說:「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便可達到顛峰。」因此,他主張,「人生像走階梯,每一階有每一階的難點。無法克服難點,再怎麼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無進展。」P224

你或許無法在生活中遇見各式各樣的人類
但你卻輕易的可以在書本的世界裡,體驗各式各樣的人生

人是一本一本的好書
而書,是一個個人寫出來的。

一個人,要會讀書,也要會讀人
那麼這世界上所有的寶藏,都攤在眼前了。



精彩的小說,是以數十萬字的故事,來講三十個字的道理──甚至,不講什麼道理。讀三十個字的道理,好處是清楚、明白、直接壞處是,你得來輕鬆,很容易會不當一回事
讀數十萬字小說的故事,壞處是別人的故事可能說得太生動了,光是情節就讓你目眩神移。好處是,多年後偶一佇足,眩目的情節中,別有風光。P114
好看的小說,又不是真要告訴你什麼道理。小說要說的話,總是意在言外。P115

我總覺得一個人應該讀小說(fiction),是因為小說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而你進入虛構世界,需要三把鑰匙:
一、使用自己時間的自信與餘裕──否則你為何寧願讀幾十萬字而不是三十個字來體會一個道理?
二、想像力──小說的作者是啟動他的想像力而創作出來的。讀者的想像啟動得越大,越能體會、越不浪費作者為他展開的一切。
三、同情心──小說是人物的故事。讀一部小說,就是認識小說裡的那些人物。你沒有同情之心,沒法進入那些人物的內心世界。
P115

*
我很愛看小說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有著一顆同情心或是容易感動的心的關係
看小說的時候,會笑出聲音,也會哭出來。

人生短短幾十年
透過小說可以讓我活百年千年

不論是花多少時間跟著某個人物過完一生
或是參與了某個角色的重要轉折故事
我都覺得這樣的體驗很棒。

*
透過閱讀,越讀
徜徉在知識的浩瀚裡面

可以體會人生
可以享受人生
可以讓生命無限制的飽滿

我想,我會繼續閱讀(越讀)下去
並且,樂此不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用心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