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吳銘能。〈書評寫作方法與實踐〉。秀威資訊:台北。2009.02。

*
書評者應該具備終極關懷。進而書評學?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徐伯容。《現代書評學》P24
林慶彰、劉春銀合著。《讀書報告寫作指引》

印:P14、P52、P66~69、P90~91、P120~133、P144~181【可做碩士論文講評者評論細則參考,用】、P207、P214~218、P245~253、P348~350
掃描:P85~88、P107~110、P296、P355

這篇書評在藉著這本傳記《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批判「文革」的錯誤,大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微意,主要大標題作「亂世英才盡零落」,細心的讀者當可看出我的用心良苦,惋惜人才被這樣摧殘迫害,揆諸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文革」還殘酷滅絕人性的。P7

這都是個人的價值觀反映。由此可見,意識形態也會影響到對一本書的判斷,以上引述文字恰可說明這個問題。P11

這個例子說明,對於學術研究要熟悉其發展的歷史,而對於古典經籍一定要下功夫紮紮實實閱讀,具備相當的文獻學功底,才能把書評寫出深度。P17

張錦郎&吳銘能。〈評辛廣偉著《台灣出版史》〉P18

對於學術研究的進展而言,個人耳目眼力所限,有時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虞,這就需要它山之石攻錯,所以作者應該比讀者更重視書評才對。P19

近代最早提倡作書評研究,厥為蕭乾的《書評研究》。此書主要是在探討書評撰寫應該注意的問題,包括:書評家的條件、好書評需要真誠與理想、修養是從事書評最重要的準備、書評家的態度、書評寫作(標題與格式)、書評的任務在為讀者發現好書、理想的書評。儘管作者對此問題重視,也大力宣揚倡導,但書評不容易寫,尤其是實事求是的評論,更屬難得。……P22

林慶彰、劉春銀合著《專科目錄的利用與編撰》P43

筆者以為,大學生或碩士研究生根基不夠,寫一篇報告,一定要下過基本功,即認認真真把原典精讀、勤寫讀書心得筆記、查閱工具書等,只有老老實實經過這些步驟,再根據已有基礎利用電腦檢索資料,自然不易遺漏重要文章了。可惜學生太依賴電腦網路資源,卻沒多少人有耐性培養讀書思考的習慣,這樣本末倒置寫報告的偏差方法,應予以重視。因此本書第五章談利用網路資源蒐集資料,固然是不錯,但如何導引正確讀書觀念,不至於為電腦所役,有必要再版時加以補充說明。P47

由「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之爭論見台灣的認同危機P99

「對日和約」P108

一旦民族主義的情感被挑起,很多細微瑣事也能變得異常敏感。吾人可以從民間生活的蛛絲馬跡,嗅到統獨之爭的煙硝味。在台灣素有知名度的「永和豆漿」,在大陸有數家分店,但在外包裝標示「原產國:台灣」字樣,遭到大陸民眾檢舉抗議,後以違反商標法規定,處以罰款,並將產品下架,更換包裝。P112【中國人也太霸道!】

台灣內部的政治認同爭論──>文化認同危機的層次

嚴文郁。《美國圖書館名人略傳》P138
理查•羅傑茲•鮑克(Richard Rogers Bowker),12冊四開本的傳世之作《American Bibliography》P138

……李敖有一項最突出的特點,駕馭中文表達能力的技巧,以臻於出神入化的境地,罕有對手,他有名言:「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其狂傲與自信如此。P203

中國雜誌:《中國通》、《投資中國》;介紹中國:《留學大陸Must Know》、蕭弘德《台灣學生在北大》、張佑如《留學北大》、《輕鬆進北大-考取北大完全手冊》P211

作年譜收錄的細目可有
1、著作作者的繫年表:專書、編輯、主編、論文、文章、校書目錄。
2、作者交友或研究相關,人名索引。
3、人物小傳:趣談或書信。【生動、難得】

翁方綱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學家。P256


==回應===
瞧瞧我的筆記
大概也只有我看得懂 = ="

總之,我很認同作者吳銘能
對於知識嚴謹的態度和要求
而對於身體力行的去研究學問
作者本人也提供了很好的示範

最大的收穫
莫過於知道了一些好書,可供閱讀

另外
上學期辦的學術研討會
講評人的身分,其實所做的就是書評者的工作
如何在評論時,針對論文實際的優點和可以更完美的缺點適時提出
並且具有說服力,還能不傷和氣,這實在是需要在性格上好好磨練才行

*
我認為,身為學者不能只是混一口飯吃而已
能夠為學術為後人為國家貢獻心力,才能不枉學者這樣的美稱
而這觀點,則正和作者所說的終極關懷,不謀而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用心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