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上緊學習發條-認識注意力缺失
分類:注意力缺失 2008/11/25 13:19
記者陳鈺昇/中正大學報導
「從國小就很健忘,總是忘東忘西,還曾經忘了帶書包過。」民眾徐瑋均說。健忘?上課不專心?不管怎樣強迫自己,卻還是會分心?您是否也有這種困擾呢?這些都是學生學習上常有的問題,若您有以上的症狀,其實可能是大腦在作怪,也許您患有注意力缺失症候群,只是您自己不知道。
上課心不在焉,望著窗外發呆,分心也許不是出在您的態度問題,而是生理問題。
到底什麼是注意力缺失症候群?郭育祥診所的郭育祥醫師表示,注意力缺失症候群分為「不專注型」(ADD,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 )及「合併過動型」(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薄弱是大部分注意力缺失患者都有的症狀,他們可能會有選擇性專注、無法注意細節或健忘等症狀,若僅有注意力薄弱症狀的患者,即為「不專注型」。「合併過動型」的患者會合併過動或衝動等症狀,例如他們可能會有多話、動作與情境無關,或是無法延後如饑餓、口渴等需求、無法等待、衝動控制力差等症狀。
注意力缺失是由於大腦前額葉活動異常所引起,七歲之後,大腦成長到一定程度才能診斷是否有得病。「有四分之一的注意力缺失兒童,症狀會持續到成人。」郭育祥說,此外他也強調,成人注意力缺失一定是小時候就會有症狀,不太可能小時候沒有注意力缺失的人,長大後突然有注意力缺失的症狀。另外家族裡若有注意力缺失的患者,成員則較容易是注意力缺失的體質。
徐瑋均表示,她以前常常上了一整天課,卻不記得老師教了什麼,念書念到半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讀了什麼東西。直到二十歲就讀二技時,她從同樣也患有注意力缺失並且在赤子心教育基金會擔任義工的室友口中得知,自己可能也是注意力缺失的患者。
民眾陳先生表示,一年前根據書上所列的評估方式來判斷,他覺得自己很可能患有注意力缺失。從小就容易分心,沒辦法專注在課業上,因此成績一直很不理想,他認為自己有選擇性專心的問題。雖然不曾去找醫師診斷,但他表示,有機會還是想去就醫,他想把自己隨時都有新計畫,進行時卻虎頭蛇尾的毛病治好。
要如何評估自己是否可能有注意力缺失,郭育祥指出,從症狀來解釋並不一定代表真的患有注意力缺失,要從小時候的表現來評估,一般從症狀解釋來評估容易受到自己本身主觀意識的影響,每個人對症狀解釋的定義都不一樣,評估是否有注意力缺失要盡量從較客觀的證據來評估,郭育祥表示,如果小學老師的評語都是:「聰明,如果能更專心的話,成績會更好。」很可能小時候就有注意力缺失的症狀。
在治療方面,郭育祥表示,國小之後的兒童可以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來治療,但是對成人卻容易發生藥物成癮。此外,成人較兒童難診斷,靠回憶判斷小時候是否有症狀可能會有出入,有一些人小時候就有症狀,但是卻沒被發現,另外成人的症狀容易合併藥物濫用或其他精神疾病,診斷時要確定有無其他精神疾病,因此需要醫生專業診斷來決定是否要用藥,或是使用其他治療方法。徐瑋均表示,就醫後經藥物治療明顯改善了自己症狀,在課堂上也比以前專心,只是組織能力的改善較有限。
有注意力缺失症狀的患者需不需要就醫,則視是否對生活造成困擾來評估,郭育祥說:「就像是憂鬱症,雖然覺得每天都不太開心,可是好像對生活沒有造成什麼困擾。」但如果注意力缺失的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郭育祥建議還是要找專業的精神科醫師診斷。
下表為摘錄自《分心不是我的錯》中的注意力缺失評估方式:
下列現象需具備十五項以上。
1. 低成就的感覺,潛力未發揮(不論現實成就如何)。
2. 組織困難。
3. 長期而言,很難開始做一件事。
4. 同時做好幾件事,全都有頭無尾。
5. 不看場合時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6. 經常追求刺激。
7. 受不了無聊。
8. 經常分心,無法專注,話說到一半或書看到一半就分神,但有時又能超級專注。
9. 直覺強,有創造力,很聰明。
10. 很難照規矩行事。
11. 沒耐性、無法忍受挫折。
12. 言行衝動,例如亂花錢、時時改變計畫,一天到晚開始新的計劃,脾氣壞。
13. 經常不必要的擔心,沒事找事擔心,但是又不注意危險。
14. 不安全感。
15. 情緒不穩,尤其是人或事情斷絕關係時。
16. 身心靜不下來。
17. 有成癮現象。
18. 長期自我形象困擾。
19. 自我觀察不正確。
20. 家族或其他人有注意力缺失症、或躁鬱症、或憂鬱症、或酗酒吸毒、或是其他情緒或衝動型患者,童年也有注意力缺失症症狀,沒有其他身心異常病徵。
==回應===
我不符合,所以治療的方法就是
勤能補拙,呵呵
*
經過幾次家教後
我覺得家長正視自己小孩的學習問題,很重要
雖則我們都希望小孩乖乖的(至少不那麼叛逆)
課業也平平順順的通過,往上晉升
但如果小孩沒辦法,可能有很多原因
有些原因比較容易發現,比如脾氣暴躁、內向或外向
有些原因比較難發現,比如注意力缺失症候群
但發現了後不是要自責也不是要覺得沒救了
找對方法,讓這個問題可以得到妥善的解決才是對的
*
每一天,我都會盯著幸福看
每天早晚也都會摸摸她
看她有沒有哪裡脫毛或是抓傷
幫她清眼屎和耳屎,餵她吃化毛膏保護腸胃
定期清貓砂,透過排泄物了解她的飲食狀況
注意她最近睡眠的時數
注意她有無比較特殊的行為 (嗜睡? 精神不濟?)
聽她的叫聲有無異狀 (嘔吐的聲音? 發現昆蟲的聲音?)
經過這麼多年
這些已經變成我的反射動作了
對貓咪都如此小心翼翼的注意了
何況對自己生的孩子呢。
所以我還是認為,小孩出生後一定要由母親帶,並儘可能全職
畢竟孩子長大後,許多習慣或問題定型了,再多錢都沒辦法彌補。
- Oct 21 Thu 2010 09:46
認識注意力缺失症候群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