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職場的黑色隧道 作者:楊基寬
我想跟讀者做一項交易:如果我拿七千萬給你,而只要求你從此以後不再換工作,也就是說放棄轉職的權利,你願意跟我做這項交易嗎?」
聽眾的回應中出現一幅很有趣的常態畫面,30歲以下的年輕朋友會悍拒此項交易,40歲以上的上班族則會很欣然交易,30-40歲的青壯年則會猶疑不決。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我將它解讀為『黑色隧道』效應。
所謂黑色隧道指的是,你在職場上所有可能碰到的讓您厭惡的現象。由於你不可能在一天之內經驗完畢所有這些職場現象,因為它們是陸續出現在你的職涯中來折磨你,因此我把它稱做『黑色隧道』,因為裡面潮濕陰暗讓人很不舒服。這個隧道的長度大概有十年之長,它的計算方式是從踏入完全陌生的職場的第一天起,我們大概要花十年的時間才可幾乎經歷過這些職場百態,十年後這些職場現象祇不過是不斷再重複而已。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個26歲的年輕朋友,本來做內勤員工,做得非常出色,而因為外務失職,公司就調他去做外務,結果這個朋友決定離職,因為他不喜歡做外務。」如果這個朋友不承認有黑色隧道,他就會怪公司為什麼要讓他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而如果他相信有黑色隧道,就會認為公司因相信你而派你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一是對你過去的肯定,二是對你未來的信任。
同一件事情,一旦你承認有黑色隧道,態度就豁然開朗,因為你很清楚這是成長的唯一路徑,假設你沒有這樣的態度,你就立刻啟用離職的權利了。一個上班族一輩子如果只做自己習慣勝任的事情,不去改寫自己的地平線,一輩子同樣一件事情做35年,不如早跟我換七千萬算了!
所以35歲以前是賣方身份,你沒有自主權,由別人來決定你的價值,凡事最好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事情,以便讓自己在36歲時能成為買方身分,因為買方才有資格挑公司,挑老闆,挑主管,挑薪水,挑窗戶有多大。
在我們進入職場的前十年主要任務是去創造下半輩子永不為職場困擾的實力與成熟度。而這個十年就是讓自己從價值低的礦石萃煉成一克拉鑽石!
一旦那些從歷練的角度看事情而從黑色隧道順利走出來的人,最後也會發現不值得跟我換7000萬,因為他會找到自己的真正價值,他會是愛因斯坦所說的那個人:不要試著尋找成功,試著尋找自己的意義。
==回應===
這讓我想起當兵的一句話,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事情不管合不合理都要接受,只是,先檢討自己先清楚的想過之後再做決定,很重要
上述的舉例,我個人覺得很成功,因為筆者並沒有因為要突顯自己的理論而用一個很極端的例子,雖然這當然多少還是有點主觀,但是,莫不是提醒我們
要成為一塊海綿而不是一個硬邦邦的石頭阿
將來的職場生活我現在仍在觀望,但,只是抱怨和擔心是沒用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塊越磨越亮的璞玉,加油,並且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