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曲...


看這部片子,恩...有一段時間了,那天是禮拜五的樣子,和高中同學黃淯淇及應嘉欣,因為很久沒有見面了,本來她們是要找張晏甄的^^,不過,那天她們臨時決定來找我,我們臨時決定要通宵,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了這部片子,安琪狂想曲,一部讓人很不知所措的電影~"~


 


==故事簡介===


裡面的女主角想當然是安琪,一個充滿藝術天份的年輕女孩,故事的一開始,安琪送給知名心臟醫生一朵紫色玫瑰而展開劇情;然而,這個男主角已經有家室了,妻子並且即將生產,然而,安琪對他的癡迷讓人祚舌,是一種夢幻的愛情,卻又充滿驚悚....「安琪狂想曲」以奇特的形式分為前後兩段,前段描述充滿藝術天份的女孩安琪,愛上已婚的心臟科醫生,為了爭奪所愛的男人不惜付出一切。後半段回到了前段的起點,重新開始述說同一個故事,卻以不同的角度一一揭發了原本浪漫表象之下的恐怖真相。


 


==心得感觸===


坦白說,看完之後很震驚,從來沒有用女主角看似正常的背後其實是神經病去看一部片,當然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對於神經病的認知有限,一方面也是因為神經病的"不正常"其實很可能是對方表現最正常的地方。


今天上七十年代台灣小說選讀的時候,看了陳映真的作品...悽慘的無言的嘴,便把男主角描寫是一個將要出神經病院的男主角身上,有趣的是,這個已經要好了的神經病人,看到的那些正常的人,虛偽、自以為、驕傲、自戀,越是上層的越不如下層的勞動工人,顛覆了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似乎也意有所指...

看完後,不知道為什麼,最先浮現我腦海的,不是片子好不好看,而是,電影好可怕!!!


不解???  如果電影只有分成一段,我相信大家一定都不會覺得有哪裏很奇怪,那是兩個很獨立完整的故事,然而,同樣的時間點和同樣的人物,透過電影的取景,反而讓人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讀角度,如果今天看一件事情只用一個擺在面前的角度去看,是不是也有可能和事實完全不一樣?選擇電影的時候怎能不謹慎^^"


有趣的是,看不清楚事實的,也包含片中暗戀女主角的好友男配角,他看著女主角因為"醫生說要和老婆離婚而一直和女主角糾纏不休"(這是女主角說的,不是事實^^"),而直接去找男主角對質,甚至在之後女主角要求要給醫生一顆心臟的時候也沒有懷疑;事實上,當女主角因為男主角(男主角被女主角多次的秘密行動而失去理智打了女病人之後)殺了人進入了精神病院,雖然最後女主角似乎痊癒了,但是片子的最後一幕,當清潔工人去打掃房子時發現櫃子後面貼滿了藥丸(並且藥丸把醫生的實體全描了出來)....(顯然,女主角沒吃藥,根本不可能恢復正常八~"~)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精神病人失去理性的部份,並不完全代表他們失去所有正常的能力;昨天學了心理學的"強迫症",發現"習慣"也是一種強迫症,"習慣"固定吃的東西、"習慣"坐在固定的位置...


 


人,很辛苦八,在瘋與不瘋的邊緣,努力的讓自己不要失去全部的理性,想起今天上黃勝雄老師的課提到的"宿命論",一個人遇到不能理解的事情要怎麼辦?  只好說一切都是命了,不怪命不好,難道要自殺嗎?.....


幸好,大部分的人都很堅強,恩,我也要堅強;堅強的第一步,認識自己的軟弱,了解自己,戰勝自己


 


==補充資料===


1.導演   堤西亞哥隆巴妮


「安」片是年僅 26 歲的女導演堤西亞哥隆巴妮自編自導處女作,為了設定安琪的角色,堤西亞讀了許多關於拉康、佛洛伊德等人的書,還拜訪精神醫生,了解人類腦中不可思議的幻想,她覺得奧黛莉朵杜形象甜美,符合女主角必備的條件,朵杜剛拍完「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後,又接到這個劇本,嚇了一大跳,碰巧朵杜也和導演一樣,看了一本關於愛得發狂的書籍,她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研究安琪的角色,想帶領觀眾體驗愛情奇想的三溫暖。


萊堤西亞是法國最著名的盧米埃學院電影系畢業,在執導兩部短片後,打算挑戰第一部劇情長片。原來萊堤西亞在唸書時,就曾經寫過以精神錯亂為主題的電影論文,她花了四年校訂電影草稿,再把草稿提給製作人查爾加索,查爾加索非常欣賞這個劇本,也介紹了萊堤西亞一個編劇顧問卡洛琳堤維,在她的協助下把一些對白和人物角色詮釋得更完美。

萊堤西亞認為「安琪狂想曲」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更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驚悚片。萊堤西亞非常喜歡「靈異第六感」最後轉折的結局,拍片前找了許多資料,包括心理學家拉康、佛洛伊德寫的書,也去拜訪了一些精神科醫生。原本萊堤西亞想要自己飾演劇中女主角安琪,等她看到奧黛莉朵杜後,認為她更適合詮釋,因此自己專心作導演。萊堤西亞表示,奧黛莉朵杜是個很棒的演員,事先會花很多時間作準備,能夠非常精準掌握角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執著 視角
    全站熱搜

    用心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