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文===
男孩為什麼長大之後都不哭了? 文/彭菊仙 Chu-Chu 媽咪 2012/11/19 07:33
這一期的親子天下有一篇洪蘭教授所寫的:「陪孩子走出悲傷」。我讀著讀著,突然反省自己,當孩子傷心時,我做了什麼呢?怪的是,我怎麼也想不太起來三小子的哭哭臉!曾何幾時,這幾隻「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大內高手已不練武功,甚少掉淚。
反倒是我,早已淪為全家最會哭的人。被臭男生激怒到極點時當然是潸然不止,「3+1無感男生」卻呆頭楞腦一旁涼快;看電影時,我的淚珠一滴接一滴無可自拔,攪亂「男生宿舍」裡一貫的理性氛圍;當幸福感湧至極致,我更按耐不住地眼眶泛紅,淚水的鹹澀轉成神馳的甘味。我找得到太多理由、太多情境流下悲苦的淚、欣喜的淚、同情的淚,感動的淚。
淚水釋盡時,靈魂在寸步難行中獲得了釋放,靈性在悲天憫人的更深處滋長;淚水是療癒的神藥,是潤澤的聖水。
然而,曾經哭起來能驚天地泣鬼神,任我威脅兼利誘也莫可奈何的三枚重磅炸彈,怎麼現在一個一個都難以引爆?忘卻「淚水」這上天恩賜的聖物與武器?
「為什麼現在都不哭了?」我問其中曾經淚腺最發達的凱凱。
「男生哭什麼?要哭也要躲到棉被裡哭!」凱凱理所當然地回答。
原來咱家小子們慢慢長大之後,也難逃所有僵化固執男人的想法:男兒有淚不輕彈!不僅不流淚,我也發現,三小子不太常談到自己的悲傷、憂愁、挫折,我唯一能判斷的,就是他們的沉默無語、黯然的表情,以及如洩氣皮球的肢體語言,然後揣測他們大概遇到了難題。然而,他們似乎也不太樂於別人插手。
從小男孩到大男孩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從「直接就哭起來,而且比女生哭得更慘烈」變成不再輕易掉淚,或者不再輕易在別人面前掉淚,這正是因為隨著長大,他們發現男孩在真實的世界裡掉淚會被別人恥笑,於是就收斂起傷心的淚水,更不可能隨便張揚自己被感動的「明證」。
而當男孩不再掉淚,也就表示他從自己的根本問題跳開,並不打算真正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男孩子表現情緒的方式確實與女孩大異其趣。不論小女孩、大女孩、少女、熟女,女性在任何年紀情緒震盪,幾乎都會出於本能的四處尋找「垃圾桶」傾倒苦水,直到自己心情舒坦平復,然而「打開自己的心房」卻是男孩們普遍感到困難的習題。
男孩處理自己情緒的典型模式有:忽略感覺、拒絕表達、自我隔絕;而激進的方式則有:肢體發洩、破壞物品、攻擊別人。但最不會選擇的方式就是好好地把來龍去脈訴說一遍,更遑論表達自己內心複雜的感受。
男孩善於解析具體有形的物體,但卻很難體察看不到、摸不著的「心情」,或許他們感到不舒坦,但覺察與分辨自己的心情,就像是刁鑽考題一般,令他們傷神。於是,個性溫和的男孩寧可選擇逃避自己的感覺,避談任何細節,或者躲到自己隔絕的空間裡,悶不吭聲,或者故作瀟灑,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極力把自己抽離事件,逃開情境。
個性激烈的男孩則藉由摸得著、掌握得到的人或物品來發洩情緒,以粗暴的肢體動作、凶惡的眼神,再配上洩憤式的惡言惡語,把壞情緒轉移出去。畢竟轉向內心去感受自己的心緒實在費神。
因此,不少媽媽向我抱怨她家的小野獸一發起脾氣,就亂丟玩具,用頭撞牆、捶胸頓足;大一點的男孩則打沙袋、踢牆、掀桌子、找人打架、霸凌弱小;即使已經長大,卻仍然無法使用精確的言語,好好說明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心情低落。有的媽媽甚至看到兒子發怒,還會連忙躲到一旁,因為兒子踢牆甩門,失控到連媽媽都不放過。
然而,倘若負面的情緒沒有被處理掉,反而會以不健康的形式呈現:上課不專心、破壞公物、騷擾別人、說話無禮、行為脫序;而到了情緒高張衝動的青春期,倘若仍然以掩飾、忽略的方式來處理低落的情緒,則很可能轉移以藥癮、酒癮、混亂的性關係作為情緒的出口,甚至傷害別人或殘害自己。
根據統計,大約九十五%的少年殺人犯都是男孩,在十個煙毒少年犯中,有九個是男孩。更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試圖自殺者當中,成功者大部份都是男孩,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男孩第二大死因,十五歲男孩的自殺率竟比女生多出七倍。這些恐怖的數據顯示,比起叨叨絮絮不斷抱怨訴苦的女孩,不會表達、不願表達的「不傷心男孩」才是真正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的弱者。
不論逃避感覺或是轉嫁怒氣,都是不健全的情感表達方法,因為情感的表達原則是:不能傷害自己,也不能傷害別人的身體與財物。不過,很不幸的,長此以往,人們對於男孩情感的表達也侷限在錯誤的認知裡,多半認為「男孩子都是這樣表達怒氣」,沒必要大驚小怪。對於男孩欺負弱小的弟弟妹妹或鄰居同學,也可能扭曲為「陽剛男子氣概」的表現,因而忽略了在關鍵時刻去幫助男孩認識自我的情緒,與健康的紓解方式。
很多父母的態度也不樂於看到男孩哭泣,甚至不免疑惑起自家男孩少了點骨氣!其實,男孩非常容易偵測到這一點,因為多數男孩非常在乎自己看起來是否堅強,最怕被別人批評「娘氣」,正像每個女孩都在乎自己看起來漂不漂亮,討不討人喜歡。
比如,我家三小子從中年級開始就拒絕穿紅色外套,拒絕使用粉紅色物品,拒絕與有雷斯花邊的物品有瓜葛,因為心靈深處就是害怕與「女性化」有任何牽扯,於是,「哭」這個被定罪為很「娘」的動詞就此從他們的生活中隱退,渾然不覺的,我已想不太起來他們哭泣的表情。
當我意識到這樣的轉變,我必須提醒自己要反其道而行,讓三個收起「哭」功的「武裝」分子不要以自己珍貴的「淚水」為恥,引導他們真實接觸自己的悲傷,習慣自然的表達情緒,把哭泣當成正常的身心反應;同時,男孩也能學習柔軟自己的身段,在承受不住時,願意大方接受別人真誠的撫慰與關懷。
孩子在心理渾沌不安的時刻,確實需要他人的傾聽、安慰與指教,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確實是幫助他們從磨難中復原的最大支柱。因此,我們要設法讓男孩不害怕表達傷心,甚至哭泣,讓他們從釋放情緒與獲得慰藉中理解到:人們展現憂傷並不丟臉,心情可以低落但不表示從此一蹶不振;掌握到自己的憂傷,但不代表就一定會焦慮緊張,而是真正面對問題,在同理與支持中,得到激勵,想出對策,重新屹立,這才是處理憂傷的健康模式。
另一方面,在生理上,男孩的痛覺觸覺較為遲鈍,自己覺得不痛不癢,當然就無法進一步理解粗暴的行動對別人會造成深重的傷害。對於心裡的感受亦是如此,對於轉向自己的內心去察覺自我,男孩確實不及女孩靈敏,更缺乏興趣,因為無法精確、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歡喜傷悲;相對的,對於別人的喜怒哀樂,便無法有對等的感受力。
要調教出一個健康表達情緒、體貼別人的好男孩,勢必要從引導他認識自己的情緒變化,增強自我覺察力做起,懂得表達情感,再將自我的感受投射到別人身上,才可能進一步培養出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觀照別人需要的貼心男孩!
*
本文同時載於「親子天下之部落格共和國」
http://www.parenting.com.tw/ blog/blogTopic.action?id=83& nid=2753
==回應===
益盛哥說過:生氣,代表當事者無能為力的情緒。
當然,這樣去詮釋,只有一些面向和情況適用。
但擴及的面向卻滿廣的
因為生氣是一種情緒,而源頭和原因卻極其複雜。
*
我想彭菊仙想討論的是:如何根治。
第一步:認清楚在不好的行為背後,有一個原因。(我承認)
第二步:找到這個原因,去挖掘深藏的傷痛或是情緒。(我面對)
第三步:解決這個根本的情緒,好化解、消除之後可能產生的不當行為。(我跨越)
*
孩子在心理渾沌不安的時刻,確實需要他人的傾聽、安慰與指教,
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確實是幫助他們從磨難中復原的最大支柱。
我很贊同這個觀念
父母是孩子從小開始最重要的陪伴對象
因此,雖然有長輩與晚輩之分,但其存在的意義與朋友無異
有了健全的傾訴窗口、有了正面的理解行為和情緒的知識
即便還是可能偶爾有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相信仍舊可以找到一條出路。
*
然後,當下我想到的是
假如,男孩不哭,是因為他被外在觀念影響,而非自身拒絕情緒
那,或許可以從自我定義和建立自我認知制度著手。
舉例來說:
愛哭,可以是感情豐富、體貼、心腸柔軟
也可以解釋成抗壓性低、懦弱、博取同情。
我記得曾被很重視的人說,我是一個愛哭包
我也曾經滿在意,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不會控制情緒,為什麼那麼愛哭。
然後就去否定自己,能哭其實是一種宣洩,一種健康的方式;
能哭,是因為我有一顆能體貼、與人同喜同悲的心,這是我的優點,我的裝備。
於是,現在的我不但明白,也樂於接受
我的每一個特質和行為,只要不是別人說的那樣
只要我自己知道我是怎漾,就不用想太多,做自己就對了。
免得我們讓別人定義我們,而影響我們的想法、作法與人格。
雖然,我們不能要別人注意措詞,不能要別人別再輕易定義我們
但至少,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下的定義,要更加的謹言慎行才是!
男孩為什麼長大之後都不哭了? 文/彭菊仙 Chu-Chu 媽咪 2012/11/19 07:33
這一期的親子天下有一篇洪蘭教授所寫的:「陪孩子走出悲傷」。我讀著讀著,突然反省自己,當孩子傷心時,我做了什麼呢?怪的是,我怎麼也想不太起來三小子的哭哭臉!曾何幾時,這幾隻「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大內高手已不練武功,甚少掉淚。
反倒是我,早已淪為全家最會哭的人。被臭男生激怒到極點時當然是潸然不止,「3+1無感男生」卻呆頭楞腦一旁涼快;看電影時,我的淚珠一滴接一滴無可自拔,攪亂「男生宿舍」裡一貫的理性氛圍;當幸福感湧至極致,我更按耐不住地眼眶泛紅,淚水的鹹澀轉成神馳的甘味。我找得到太多理由、太多情境流下悲苦的淚、欣喜的淚、同情的淚,感動的淚。
淚水釋盡時,靈魂在寸步難行中獲得了釋放,靈性在悲天憫人的更深處滋長;淚水是療癒的神藥,是潤澤的聖水。
然而,曾經哭起來能驚天地泣鬼神,任我威脅兼利誘也莫可奈何的三枚重磅炸彈,怎麼現在一個一個都難以引爆?忘卻「淚水」這上天恩賜的聖物與武器?
「為什麼現在都不哭了?」我問其中曾經淚腺最發達的凱凱。
「男生哭什麼?要哭也要躲到棉被裡哭!」凱凱理所當然地回答。
原來咱家小子們慢慢長大之後,也難逃所有僵化固執男人的想法:男兒有淚不輕彈!不僅不流淚,我也發現,三小子不太常談到自己的悲傷、憂愁、挫折,我唯一能判斷的,就是他們的沉默無語、黯然的表情,以及如洩氣皮球的肢體語言,然後揣測他們大概遇到了難題。然而,他們似乎也不太樂於別人插手。
從小男孩到大男孩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從「直接就哭起來,而且比女生哭得更慘烈」變成不再輕易掉淚,或者不再輕易在別人面前掉淚,這正是因為隨著長大,他們發現男孩在真實的世界裡掉淚會被別人恥笑,於是就收斂起傷心的淚水,更不可能隨便張揚自己被感動的「明證」。
而當男孩不再掉淚,也就表示他從自己的根本問題跳開,並不打算真正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男孩子表現情緒的方式確實與女孩大異其趣。不論小女孩、大女孩、少女、熟女,女性在任何年紀情緒震盪,幾乎都會出於本能的四處尋找「垃圾桶」傾倒苦水,直到自己心情舒坦平復,然而「打開自己的心房」卻是男孩們普遍感到困難的習題。
男孩處理自己情緒的典型模式有:忽略感覺、拒絕表達、自我隔絕;而激進的方式則有:肢體發洩、破壞物品、攻擊別人。但最不會選擇的方式就是好好地把來龍去脈訴說一遍,更遑論表達自己內心複雜的感受。
男孩善於解析具體有形的物體,但卻很難體察看不到、摸不著的「心情」,或許他們感到不舒坦,但覺察與分辨自己的心情,就像是刁鑽考題一般,令他們傷神。於是,個性溫和的男孩寧可選擇逃避自己的感覺,避談任何細節,或者躲到自己隔絕的空間裡,悶不吭聲,或者故作瀟灑,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極力把自己抽離事件,逃開情境。
個性激烈的男孩則藉由摸得著、掌握得到的人或物品來發洩情緒,以粗暴的肢體動作、凶惡的眼神,再配上洩憤式的惡言惡語,把壞情緒轉移出去。畢竟轉向內心去感受自己的心緒實在費神。
因此,不少媽媽向我抱怨她家的小野獸一發起脾氣,就亂丟玩具,用頭撞牆、捶胸頓足;大一點的男孩則打沙袋、踢牆、掀桌子、找人打架、霸凌弱小;即使已經長大,卻仍然無法使用精確的言語,好好說明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心情低落。有的媽媽甚至看到兒子發怒,還會連忙躲到一旁,因為兒子踢牆甩門,失控到連媽媽都不放過。
然而,倘若負面的情緒沒有被處理掉,反而會以不健康的形式呈現:上課不專心、破壞公物、騷擾別人、說話無禮、行為脫序;而到了情緒高張衝動的青春期,倘若仍然以掩飾、忽略的方式來處理低落的情緒,則很可能轉移以藥癮、酒癮、混亂的性關係作為情緒的出口,甚至傷害別人或殘害自己。
根據統計,大約九十五%的少年殺人犯都是男孩,在十個煙毒少年犯中,有九個是男孩。更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試圖自殺者當中,成功者大部份都是男孩,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男孩第二大死因,十五歲男孩的自殺率竟比女生多出七倍。這些恐怖的數據顯示,比起叨叨絮絮不斷抱怨訴苦的女孩,不會表達、不願表達的「不傷心男孩」才是真正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的弱者。
不論逃避感覺或是轉嫁怒氣,都是不健全的情感表達方法,因為情感的表達原則是:不能傷害自己,也不能傷害別人的身體與財物。不過,很不幸的,長此以往,人們對於男孩情感的表達也侷限在錯誤的認知裡,多半認為「男孩子都是這樣表達怒氣」,沒必要大驚小怪。對於男孩欺負弱小的弟弟妹妹或鄰居同學,也可能扭曲為「陽剛男子氣概」的表現,因而忽略了在關鍵時刻去幫助男孩認識自我的情緒,與健康的紓解方式。
很多父母的態度也不樂於看到男孩哭泣,甚至不免疑惑起自家男孩少了點骨氣!其實,男孩非常容易偵測到這一點,因為多數男孩非常在乎自己看起來是否堅強,最怕被別人批評「娘氣」,正像每個女孩都在乎自己看起來漂不漂亮,討不討人喜歡。
比如,我家三小子從中年級開始就拒絕穿紅色外套,拒絕使用粉紅色物品,拒絕與有雷斯花邊的物品有瓜葛,因為心靈深處就是害怕與「女性化」有任何牽扯,於是,「哭」這個被定罪為很「娘」的動詞就此從他們的生活中隱退,渾然不覺的,我已想不太起來他們哭泣的表情。
當我意識到這樣的轉變,我必須提醒自己要反其道而行,讓三個收起「哭」功的「武裝」分子不要以自己珍貴的「淚水」為恥,引導他們真實接觸自己的悲傷,習慣自然的表達情緒,把哭泣當成正常的身心反應;同時,男孩也能學習柔軟自己的身段,在承受不住時,願意大方接受別人真誠的撫慰與關懷。
孩子在心理渾沌不安的時刻,確實需要他人的傾聽、安慰與指教,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確實是幫助他們從磨難中復原的最大支柱。因此,我們要設法讓男孩不害怕表達傷心,甚至哭泣,讓他們從釋放情緒與獲得慰藉中理解到:人們展現憂傷並不丟臉,心情可以低落但不表示從此一蹶不振;掌握到自己的憂傷,但不代表就一定會焦慮緊張,而是真正面對問題,在同理與支持中,得到激勵,想出對策,重新屹立,這才是處理憂傷的健康模式。
另一方面,在生理上,男孩的痛覺觸覺較為遲鈍,自己覺得不痛不癢,當然就無法進一步理解粗暴的行動對別人會造成深重的傷害。對於心裡的感受亦是如此,對於轉向自己的內心去察覺自我,男孩確實不及女孩靈敏,更缺乏興趣,因為無法精確、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歡喜傷悲;相對的,對於別人的喜怒哀樂,便無法有對等的感受力。
要調教出一個健康表達情緒、體貼別人的好男孩,勢必要從引導他認識自己的情緒變化,增強自我覺察力做起,懂得表達情感,再將自我的感受投射到別人身上,才可能進一步培養出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觀照別人需要的貼心男孩!
*
本文同時載於「親子天下之部落格共和國」
http://www.parenting.com.tw/ blog/blogTopic.action?id=83& nid=2753
==回應===
益盛哥說過:生氣,代表當事者無能為力的情緒。
當然,這樣去詮釋,只有一些面向和情況適用。
但擴及的面向卻滿廣的
因為生氣是一種情緒,而源頭和原因卻極其複雜。
*
我想彭菊仙想討論的是:如何根治。
第一步:認清楚在不好的行為背後,有一個原因。(我承認)
第二步:找到這個原因,去挖掘深藏的傷痛或是情緒。(我面對)
第三步:解決這個根本的情緒,好化解、消除之後可能產生的不當行為。(我跨越)
*
孩子在心理渾沌不安的時刻,確實需要他人的傾聽、安慰與指教,
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確實是幫助他們從磨難中復原的最大支柱。
我很贊同這個觀念
父母是孩子從小開始最重要的陪伴對象
因此,雖然有長輩與晚輩之分,但其存在的意義與朋友無異
有了健全的傾訴窗口、有了正面的理解行為和情緒的知識
即便還是可能偶爾有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相信仍舊可以找到一條出路。
*
然後,當下我想到的是
假如,男孩不哭,是因為他被外在觀念影響,而非自身拒絕情緒
那,或許可以從自我定義和建立自我認知制度著手。
舉例來說:
愛哭,可以是感情豐富、體貼、心腸柔軟
也可以解釋成抗壓性低、懦弱、博取同情。
我記得曾被很重視的人說,我是一個愛哭包
我也曾經滿在意,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不會控制情緒,為什麼那麼愛哭。
然後就去否定自己,能哭其實是一種宣洩,一種健康的方式;
能哭,是因為我有一顆能體貼、與人同喜同悲的心,這是我的優點,我的裝備。
於是,現在的我不但明白,也樂於接受
我的每一個特質和行為,只要不是別人說的那樣
只要我自己知道我是怎漾,就不用想太多,做自己就對了。
免得我們讓別人定義我們,而影響我們的想法、作法與人格。
雖然,我們不能要別人注意措詞,不能要別人別再輕易定義我們
但至少,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下的定義,要更加的謹言慎行才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